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万米高空之上,一个年轻的飞行员正从失控旋转的战斗机中弹射而出,急速下坠。
刺骨的寒流和缺氧让他几近昏厥,但强烈的求生本能和战斗意志让他奋力睁开双眼。
就在视线稍微清晰的一瞬间,他惊骇地发现,在自己斜下方几十米处,赫然飘着一顶红色的降落伞!
在那个年代,志愿军的降落伞是白色,而美军的则是红色。
这意味着,敌人就在身旁,而且很可能就是刚刚被自己击落的那个对手。
展开剩余89%电光石火之间,这位名叫杨汉黄的飞行员没有丝毫犹豫,在空中猛地拔出腰间的苏制托卡列夫手枪,准备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空中枪战。
这堪比电影情节的一幕,真实地发生在1952年9月17日的朝鲜战场上空,而杨汉黄,当时还只是一个年仅23岁、第一次参加实战的“菜鸟”飞行员。
从医务兵到王牌飞行员的戏剧性转折
杨汉黄并非一开始就是天之骄子。1929年,他出生于江苏启东的一个贫苦家庭,为了生计,年仅15岁的他于1945年加入了新四军,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员。
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他从一名小小的救助员,一步步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医务副所长。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50年的夏天。当时,新中国决定组建自己的空军,急需从陆军中选拔身体素质顶尖的人才成为第一代飞行员。
杨汉黄所在的部队也接到了选拔通知,而他本人则被指定为体检组的医生,负责筛选工作。颇具戏剧性的是,在对全团几百号人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后,杨汉黄发现,唯一一个完全符合所有严苛标准的人,竟然是他自己。
就这样,这位原本给别人做体检的医生,阴差阳错地踏上了通往蓝天的道路。
1950年8月,杨汉黄正式进入航校学习飞行。或许是医学生的背景让他对人体在高速飞行中的生理反应有更深刻的理解,他克服了种种艰难,仅仅用了11个月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迅速成长为第一批飞行员中的首位飞行教员。
两年后,考验杨汉黄的时刻终于到来。1952年9月17日,杨汉黄所在的志愿军飞行团奉命起飞16架米格-15战斗机,前往鸭绿江附近空域执行巡逻和护航任务。
这是杨汉黄的第一次实战,他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
当编队爬升至12000米高空时,敏锐的杨汉黄突然发现了一个致命的危险:在他正前方偏低约400米处,4架美军的F-86“佩刀”战斗机正以对头飞行的姿态进行伪装,并悄然准备左转,企图从后方偷袭志愿军的整个编队。
情况万分紧急,根本来不及向长机请示汇报。
杨汉黄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打乱敌人的偷袭部署。
依据“谁先发现谁先攻击”的紧急预案,他一边向长机大喊“发现敌机”,一边猛地将油门推到最大,果断抛掉副油箱,独自一架脱离编队,如同一支离弦之箭,迎着4架敌机冲了过去。
美军飞行员显然没料到自己的偷袭会被一架单机识破并打乱。
他们见状,立刻分出三架僚机,企图围歼杨汉黄这架“不知死活”的米格-15,而他们的长机则继续试图寻找机会攻击志愿军的主力编队。
杨汉黄非常清楚,以一敌三甚至敌四,在缠斗中几乎没有胜算。
那一刻,他抱定了“同归于尽”的决心,决定采用最直接也最危险的战术:无视周围僚机的骚扰和攻击,死死咬住敌方的长机不放!
他注意到,那架长机的机身上画着一个嚣张的鲨鱼图案,这更激发了他的斗志。
接下来的空战,与其说是格斗,不如说是一场在死亡边缘上演的“空中芭蕾”。
敌方长机为了摆脱杨汉黄的追击,使出了浑身解数,飞出了不规则的“S”型航线。
但杨汉黄凭借着从医务工作中锻炼出的冷静和在航校练就的过硬技术,始终像一块牛皮糖一样紧紧贴住对手。
在追逐中,他抓住机会,连续两次进行“超前点射”——这是一种需要精确预判敌人飞行轨迹的高难度射击技术。
最终,在敌机一次短暂的犹豫中,杨汉黄成功将其锁定。他毫不迟疑地按下了炮钮,三门机炮(一门37毫米,两门23毫米)同时怒吼,炮弹精准地撕裂了那架画着鲨鱼的F-86。
敌机瞬间冒出浓烟,翻滚着向地面坠去。
然而,就在杨汉黄取得战果的同时,另外三架疯狂的敌机也向他倾泻了所有火力。
杨汉黄的座机瞬间被打得千疮百孔,更致命的是,升降舵的连杆被打断,飞机彻底失控,开始急速下坠。
空中拔枪的乌龙与英雄的归来
万不得已之下,杨汉黄只能选择在万米高空弃机跳伞。
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当杨汉黄在空中看到那顶“红色降落伞”并拔出手枪时,他的战斗并未结束。
他死死地瞄准那个目标,准备在落地前就解决掉这个对手。
但随着高度的不断下降,空气逐渐变得稠密,他的视线也慢慢恢复清晰。他定睛一看,才哭笑不得地发现,那顶所谓的“红色降落伞”,其实是自己白色降落伞伞包上系着的一条10多米长的红色绸带。
这条绸带的作用是在飞行员跳伞后,方便地面搜救人员快速定位。
这场惊心动魄的“空中对峙”,原来是一场因高空缺氧和极度紧张导致的误判。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这一细节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志愿军飞行员“人在,阵地在”的战斗精神。
即便是在跳伞逃生这种最无助的时刻,杨汉黄的第一反应依然是战斗,而不是生存。
最终,杨汉黄安全降落在一处山腰上,并被我方巡逻队找到,顺利返回了基地。
对于第一次空战就损失了一架宝贵的战斗机,杨汉黄感到十分懊悔。但他的勇敢和战绩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首战的辉煌并没有让杨汉黄停下脚步。仅仅三个月后,在1952年12月20日,杨汉黄在朝鲜大同江上空再次出击,干净利落地击落了一架美军的F-4U战斗机。
至此,他的座机机身上被喷上了两颗代表着战绩的“实体红五星”,这是当时空军飞行员的至高荣誉。
朝鲜战争结束后,杨汉黄的军旅生涯迎来了新的篇章。1954年6月,他所在的空军部队整建制改编为海军航空兵,杨汉黄也从一名空军飞行员转为海军飞行员。
他再次发挥了自己善于钻研和学习的特长,成为了海军首批夜航教员,并参与了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的“一江山岛战役”。
1965年12月29日,杨汉黄所在的飞行团因战功卓著,被国防部正式授予“海空雄鹰团”的荣誉称号,这个名字至今仍是人民军队中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杨汉黄本人也一路成长,最终在1988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退休后,这位从战火中走出的将军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
为了不让那些浴血奋战的历史被遗忘,年过六旬的杨汉黄从零开始学习电脑打字,用两根手指在键盘上一点点地敲出了长达18万字的回忆录《峰云浪迹》。
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传奇经历,更承载了一代军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来源:九旬老英雄,老当益壮!
2024-10-10 10:48·大众新闻•半岛都市报
来源:九旬老英雄,老当益壮!
2024-10-10 10:48·大众新闻•半岛都市报
发布于:河南省